|
说到文人中的 人渣 ,宋之问,不是第一,也至少是第二了。
坊间流传:
为了上位,他拼命争当武则天的男宠,却被嫌口臭;
为了升官发财,他出卖了危难之际接济自己的张仲之,导致张全家被杀;
为了争名夺利,他欲将外甥刘希夷的诗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他便用装满土的袋子压死对方
目前没有史料证明这些事是否属实。但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想必他平日人品极差,才会有这么烂的口碑,以至于人人黑之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烂人,开创了格律诗的定型。我们几千年来平仄押韵的规则,就是在他的倡导下,逐渐定格的。
就是这样一个烂人,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渡汉江》。我们背了又背的《唐诗三百首》里,这一首绝对是唐诗的典范,催人泪下的佳作。
作为 诗词 爱好者,我倒宁愿那些坊间传闻,真的只是传闻,并非真事。
果真如此,为了这首诗,倒也愿意原谅他了。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客居在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 故乡 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当年,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宋之问贬到位于广东省的泷州当参军。
当时的泷州,距离都城长安有将近两千公里。天高皇帝远,冬天又特别冷,日子很难熬。
贬到这偏远蛮荒的岭外,心里已经够苦的了,更何况 音书断 和家人音讯隔绝,很久都没有亲友的消息了。
冬去春来,度日如年,如何捱过这漫长的时光?一字不说想念,却字字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止不住的 思念 。
于是,次年春天,宋之问冒险逃回了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渡汉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久别还乡、即将到家的 诗人 , 心情 无比激动而又复杂!
近乡 交代了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情更怯 ,越接近故乡,离家人越近,担忧也越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 不敢问来人 。
奇怪了。
按照常情,好不容易走近家乡,不是应该狂喜万分,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吗?
而诗人却是担忧和害怕。
这是为何?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受到自己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于是, 音书断 复历春 这种思念,随着担心与 害怕,形成了急切盼回家、又害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看到这,突然就想原谅宋之问了。
无论坊间传闻他人品有多差,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 父亲 ,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最朴实的爱与思念。
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