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这一时期革命性纪录片工作者不同,卡普拉从不假设观众的信念,而是费尽心机地去树立某种信念。因而,他的纪录片的开篇通常不是起始于战争本身,而是从一个民族的过去以及其历史延续开始讲起。卡普拉的这种做法是在营造一种全民族的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卡普拉纪录片的深层内核。
3.L.3视觉元素 一民族精神的直接表现
在卡普拉战时纪录片中,意象性符号被大量运用。其实,在卡普拉的 故事 片中这种意象性符号就已经被使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影片《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 演讲 》的石碑,用这些事物来象征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的部分。而卡普拉在二战中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用 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 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 生活 方式作为 光明世界 的代表,自由女神像、美国国旗、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均有着叙事之外的表意性,抽象的符号是民族精神认同的代表及外在表现。抽象的符号对应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这正契合了当时美国民众的思维习惯:为遥远而抽象的意念而战。 美国精神 在这些抽象的符号中显得熠熠生辉。
链接:《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大师的天空:《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汉弗莱·詹宁斯:诗化的结构
汉弗莱·詹宁斯:表意性的视听语言
汉弗莱·詹宁斯:结语-《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用好莱坞的方式记录战争: 弗兰克·卡普拉
卡普拉与重大社会问题纪录片
卡普拉与美国社会问题纪录片
卡普拉故事片创作为纪录片创作铺路
卡普拉:故事片创作带来的影响
卡普拉:特殊的时代背景
卡普拉:战时美国纪录片的责任
卡普拉:个人创作与社会责任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