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影响与被影晌:纪录片之于 故事 片
B纪来片作理念对电影的影响
作为一次思潮的 真实电影 、 直接电影 为纪录片提供了一种新的要求:对真实的探求,对现场感的重视,同期声的录制等等。
路易·马勒的纪录片观念延伸到他的故事片领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故事片的形态。当然,这种影响也很可能是来自于多方面的。他曾说在他一生拍摄的所有片子中,只有《私 生活 》、《穷酸白人》和《勾魂摄魄》中由他执导的第二个段落比较不受他的控制,而其他影片 除了《扎奇在地铁下》这样纯粹的电影语言实验,大都带有纪录片的色彩,即便是很商业化的作品,比如说《好奇心》、《拉孔布·吕西安》、《漂亮宝贝》、《大西洋城》、《再见,孩子们》、《米罗在五月》等。纪录片的影响体现在各个层面比如说题材的选择,他更乐意于选择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事件,即便是改编自文学作品也往往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再比如说对于真实氛围的营造这体现在对于时代特定的景、物、人的说话方式的苛求,比如他真的从农村里找来一个野性难驯的不识字的农民来演拉孔布·吕西安这个被认为十分难以演好的角色;再比如为了《再见,孩子们》的真实情景,他把一群穿着牛仔裤染着各色头发的小孩子一个个监督着剃成整齐的头发,穿上一色的修道服,活脱就是一群天主教学校的学生。还有对于背景和时代特征的重视,比如说《漂亮宝贝》中世纪初美国西海岸妓院里那种颓废、没落的奢华气氛的把握,比如说《米罗在五月》中恬静的乡村在1968年被 五月风暴 隐约波及的种种迹象和人们思想的解放,都在情节中很顺畅地展开。
更有甚者,纪录片对于故事片影响更大的还体现在两部融合之作上:像极了纪录片的剧情片《与安德烈晚餐》和《万尼亚在42街》,这两部影片在下一个段落将会重点分析,在这里我只从前面一堆商业电影里选出两个稍作分析。
链接:《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纪录片《初恋》分析: 寻找生活的故事,表达道德的焦虑
纪录片《初恋》分析: 声音,不拘一格的大胆使用
无声源音乐: 超现实 处理记录的真实状态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同期声: 意味深长的暗喻式表达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个性鲜明的细致捕捉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对人物特写镜头的偏爱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仍然钟爱长镜头
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风格传承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剧情片中延续的纪录思考
基耶斯洛夫斯基:结语
快乐的追逐:路易·马勒
路易·马勒: 个人视点里的生平与创作
路易·马勒: 开端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