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再见,孩子们》及其他
如果说《大西洋城》具有纪录片一样的背景质感,那么《再见,孩子们》的叙事节奏如同直接电影,一个个 生活 中的小事件串起来,没有太大的波折。但毫不经意地,你随着影片走,突然发现你已经非常喜欢那个叫博奈的孩子 班里唯一的犹太人,他是那么优秀 他的手能够完美地证明几何题,也可以流淌出导演最喜欢的爵土乐。他被抓住的时候,镇静得让人受不了,他对朱利安说:我知道早晚会被抓走。影片一直安安静静,路易·马勒的导演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这部影片可以与导演另一部作品《拉孔布吕西安》对照着看,本片由于是根据导演多年积淀的记忆构成的,所以更有散文化的 伤感 情绪,叙事和节奏非常淡然,许多情节点都在生活的流动中 自然 出现,一点都不刻意。 这部影片有许多转折和对比,也揭露了许多暧昧与矛盾。然而,它通常被看成是对纳粹恶行的直接陈述,是对‘大屠杀’的恐怖描绘。当然,这些都是这个 故事 的核心。但是,这部影片对法国社会尤其是上流社会 也有相当贴切的观察。 ①的确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每部电影都通过细节展现时代背景,比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的法国与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比如《好奇心》中的越南战争,比如《米罗在五月》中的五月风暴。对时代和背景的重视也受到罗贝尔·布烈松的影响 当年刚出道时,他曾短暂地做过布烈松的助手,为《死囚越狱》制作必须完全体现时代特征的布景,在布烈松的苛求下,他做出了令导演满意的景片。于是布景、细节所传达的真实感是他一生都极为重视的,后来在纪录片中,这点尤为强烈。比如在《印度印象》系列中,他多次拍摄具有时代感的群众游行,映衬那些没有什么时间流动的印度农村生活。
链接:《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纪录片《初恋》分析: 寻找生活的故事,表达道德的焦虑
纪录片《初恋》分析: 声音,不拘一格的大胆使用
无声源音乐: 超现实 处理记录的真实状态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同期声: 意味深长的暗喻式表达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个性鲜明的细致捕捉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对人物特写镜头的偏爱
基耶斯洛夫斯基《初恋》:仍然钟爱长镜头
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风格传承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剧情片中延续的纪录思考
基耶斯洛夫斯基:结语
快乐的追逐:路易·马勒
路易·马勒: 个人视点里的生平与创作
路易·马勒: 开端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