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亚在误解中经历着他成长的痛。数年的企盼一旦落空,他亲手杀死了他觉得背叛他和妈妈的人,并用漠然压下了心中的强烈情感。但过去的经历,绝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影片末尾回响的,仍然是小桑亚雪地追车叫爸爸的镜头。
看电影后的讨论中,有朋友提出桑亚经变故后形成了独立人格。不过我看来看去, 故事 其实还远没有走到这步,影片结束时,桑亚仍在内心的挣扎苦痛中,未来如何,能否真正独立,电影留白了
独立人格,不是靠亲手毁掉以为 欺骗/背叛 了自己的对象便能够建立的。桑亚的期望中,寄托了太多东西:失去母亲后,他的世界只剩下托杨;孤儿院多年境遇不佳,禁不住像小时候从托杨处得到保护那样,期望托杨救他出苦海;
也许还觉得母子俩为托杨付出了许多真情,理应得到全部的回报 要做别人的救星和全部,这副重担,哪里是托杨这普通小偷挑得起的?!他正经养活自己都还有困难。
从小桑亚的孩子的视角, 自然 可以悲可以怨可以恨。电影导演特意选择从孩子的视角来讲故事,也的确将观众的感情调动得十足。谁没有过失望、感觉被欺骗感情的时刻呢?
不过,感动和感慨之外,若只停留在孩子的视角,只停留在谴责别人给了自己虛假的期望,憎恨他人毁了自己的信念,那离承担起自己的 生活 ,走向真正独立,还远得很。
电影里的桑亚,还没有长大。真正长大后,才会懂得,小时候仰望的人,现在已经不再是自己心目中高大无比的英雄或救援;小时候艰难时期渴望而没有得到的东西,现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补上,有时候,其实已经不再需要了,或者自己完全有能力从别处得到。
在期望与失望中,一点点发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将重心回到自己所能掌控的生活,那会容易将失望化为有益的挫折,从指望外援逐渐过渡到开始建设自己
坚持要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期望,并在实现不了时仍不肯放下,那会容易走向绝望的极端
很多期望,来自想象多过来自现实。电影《小偷》里,设置的是极端情境。生活中的期望与失望,却是要在现实检验中走过去,走过悲怨憎恨,接受自己过去的渴望等待与今日的惊讶难过,才可能建立真正的独立人格。
链接:《电影与心理人生》

谭洪岗《电影是最好的心灵鸡汤》(推荐序)
感受生活,热爱生命(自序) 从电影《点虫虫》谈起
《电影与心理人生》封底书荐节录
《电影与心理人生》致谢
生命中飞扬的喜悦一电影《音乐之声》专题
纯真与挚爱 电影《ET外星人》
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电影《小偷》 |
|